欺凌:如何识别,以及为何寻求帮助很重要
- Jolene Psychology and Hypnosis Centre

- Oct 22
- 3 min read

在2025年的马来西亚,13岁的扎拉·凯丽娜·马哈迪尔(Zara Qairina Mahathir)之死引起了全国的关注,也让人们重新审视那些被认为是“普通欺凌行为”的举动——语言侮辱、严厉责骂、排斥——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悲剧的。虽然事件仍在调查中,但可以确定的是,扎拉所遭受的许多行为,其实与我们平时轻描淡写的“只是开玩笑”如出一辙——持续、针对性强、情感上极具破坏力。当那些本应保护孩子的角色——老师、家长、机构——选择不介入时,后果可能是极其令人心碎的。这样的忽视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信,夺走他们的快乐,而在像扎拉·凯丽娜这样的悲剧中,甚至夺去了一条生命。
欺凌远不只是打闹或小争吵。它发生在一个人不断利用自己的力量——无论是体力、名气,还是社交影响力——去伤害或控制另一个人时。欺凌与普通冲突不同,它是有意的、有目标的,并且往往针对那些更脆弱的人。
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。有时是身体上的——殴打、推搡或破坏他人物品;有时是言语上的——辱骂、嘲笑或刻薄的玩笑。随着孩子长大,欺凌常常变成排挤、散布流言、操纵友情等隐蔽形式。而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,欺凌也不再止于校园——网络欺凌可以通过帖子、讯息和评论在任何时间造成伤害。
你可能正在经历欺凌的迹象

并非所有欺凌的迹象都是看得见的。有时,影响是感受到的多于看见的。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害怕上学或上班,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,或刻意避开某些人。持续的焦虑、易怒或悲伤,也可能暗示着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身体也会作出反应。当压力和恐惧积累到一定程度时,你可能会出现胃痛、头痛或睡眠困难等症状。成绩突然下降、频繁缺课、或与朋友疏远,也都是警示信号。虽然这些变化不一定代表欺凌就是原因,但它们确实值得被关注。
被欺凌可能留下深刻的情感与心理创伤。受害者可能会陷入自卑、孤独、抑郁,甚至出现自我伤害的倾向。即使多年以后,许多成年人依然清晰地记得童年时被欺凌的痛苦。但伤害并非单向。施暴者同样在伤害自己——他们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人际关系、学业,甚至心理健康方面的困难。
可能正在欺负他人的迹象
虽然较少被讨论,但识别一个人是否表现出欺凌行为同样重要。经常取笑或嘲弄他人、故意排斥某个人、或从让别人难过中获得快感,都是需要注意的警讯。
施暴者并不一定天生就是“坏人”。很多时候,他们自己也在挣扎——也许是因为缺乏安全感、愤怒,或是有无法表达的问题。欺凌行为或许能让他们在当下感到一种掌控感,但从长远来看,它会破坏人际关系、导致孤立,而且如果不加以处理,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延续到成年阶段。
寻求帮助
如果你怀疑自己或他人正在遭受欺凌,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不要保持沉默。请与你信任的人谈谈——无论是父母、老师、辅导员,还是朋友。有时候,把发生的事情说出口,本身就能减轻内心的负担。你也可以记录下每次事件的细节——包括发生了什么、何时、何地——以便在需要举报时提供证据。
寻求专业帮助也能带来很大的改变。心理学家和辅导员不仅可以帮助受害者重建自信与应对能力,也能帮助施暴者学习更健康的方式来处理情绪与人际关系。
父母与老师可以如何帮助💚
孩子们并不总是会直接说自己被欺负了——他们会表现出来。
留意他们行为、食欲、睡眠或情绪上的变化。
冷静倾听,相信他们,并提醒他们这不是他们的错。
认真对待每一次报告,并与学校或辅导员合作处理。
欺凌从来都不是成长过程中“正常”的一部分——勇敢说出来,才能开始改变。.
寻求帮助是迈向疗愈的第一步。
如果欺凌影响了你或你关心的人,勇敢寻求支持,真的可以带来改变。
在 Jolene Psychology and Hypnosis Centre,我们以关怀、理解与循证的专业疗法倾听并支持你,协助你疗愈与重拾力量。
📞 088-273838 | 017-8163966
📍 Lot 3, First Floor, Lorong Tupai 1, Teck Guan Villa


Comments